成为自己成就自己--道德经批判(连载)1.有无合一众妙之门
2018-09-12 09:30:23
  • 0
  • 1
  • 3

“《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将道家关于宇宙的七个大名:

道,名;有,无;天,地;万物;

用四句话五十九个字,一字不漏和盘托出,

它们就像思维的北斗,包含了天地间的一切,

构成了完整无漏、逻辑严谨的,中国版《创世说》:

有无合一创造天地万物。有无相生。”

----摘自《太极与道--为了人间的智慧》1. 亚马孙网上书店Tai Chi and Tao,the Root of Universe



1.有无合一·众妙之门


有无,此两者共同构成老子的思维空间。

就象1/0,构成计算机科学的思维空间。


老子的思想大树植根于这一显一隐,同体异名之天地根。


道不可道,名不可名,

这其中最深刻、最有价值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道家倡导

基于存在、注重真实体验、质疑概念、拒绝固守前人知识的思维方式。


文字概念存在天然缺陷,它只能对存在做

静止、切面、孤立、局部有限的描述,文字难以描述真实存在之全然。


基于存在的思维,是竭力避免被文字的缺陷误导,

以事实和行为而非成念作为思维要素的思维方式。(成念:被普遍接受的即成观念


不言之教,强调对存在本身,以事实为主要依据,

展开思考,避免语言文字概念中固有谬误造成的误导。


基于真实存在的思考才能获得真知。而大多数情况下

存在相比文字,更加真实、全面、准确、丰富、生动。

实事求是、注重实践,在道家的知行原则和成果卓越的修行中获得了传承和彰显。


无:是看不见、或未知的存在。无不是空无。

无,也是无限的存在空间,无限的思维空间。

道学和佛学中的无,是有之母,

用来描述非有之存在被称为无。


有:是看得见、或已知的存在。

有,也是有形的存在空间,有形的思维空间。

任何存在皆由有、无,这两个部分共同构成。

有无乃同一存在之,一体的两面。


常道:是无条件的、永恒不变“不可说”,

但可以感知的道,又叫天道;天道恒也!


非常道:是有条件、一定会变化、人用语言

说出来、用文字写出来的道理;文理易也!


人能够说出来写出来的道理都只是有条件的非常道。

一旦条件消失,描述它的文理不再成立;

故此,不同时期任何人关于社会与人的论述,

必然都会受时代局限需要与时俱进重新考量。


常名:无条件永恒不变写不出的名;

存在之全然,不可描述,永不可名!


非常名:有条件受到限制写出来的名;

存在之局部,终究都会变,其名亦变。


文字命名的名称皆为有条件的非常名,

一旦条件变化,其名便不再符合其实;


例如:

“用一杆有刻度的称来称量物品,就是“知止”的典型运用。

被称量的物品太重或者太轻, 这杆秤就没有用了。

超出了秤的“止”,这杆秤就不能再用来称量物品了,

它就不再是秤,而只是一条棍子了。

超越一个名的止,名就变了,秤变成了棍,这就是

‘秤可秤,非常秤。’”摘自《太极与道·为了人间的智慧》33.



徼:有形的、肉眼可以观察、

可以度量的、常人可以知悉的,物理特征;


妙:无形的、肉眼不可观察度量

心灵可以感知,常人难以认知的无形奥妙;


常无,欲以观其妙:在看不见的

未知的无的世界,可感观万有莫名之玄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在看得见的

已知的有的世界,可考量万有之物理特征;


有/无:是老子认知天地、万物、名、道,

用思维构建一切存在的两个概念样本空间。


有/无,构成思维空间,用来描述

即相互独立、又全部包含、相生相系的两种存在。


同时看见了存在的有和无才是看见了该存在的全部,获得真知是谓“知道”。

同时看见了我的有和无便是进入了“我的全部”,成为我的全部是我的得道。


道德经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1章)



一个存在,例如一棵树,

从总体来看它是宇宙中地球上某个地方的一个独特的实体。

任何人通过肉眼都只可能看见(或者知道)属于这颗树的

总体的“某一部分”,这棵树的全部,是无限地接近总体。


这个被肉眼看见知道的部分,道家称为有;

肉眼看不见不知道的另一个部分,称为无。


于是,对于任何“存在”的完整认知,可以表述为:

存在之全然 = 已知部分+未知部分 = 有+无,恒也!


将存在之未知变成已知是对该存在“求真、求道”的过程。

是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真知乃知存在之全然包括知其道。


从本体来看,这棵树有表面的看得见的:

形状、颜色、树干、枝、叶、花、果(曰有)

加上看不见的树根、外部看不见的环境影响、

树的内在属于植物学的,演化过程(曰无)。


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无论从这棵树的整体

还是从它的本体来考察它、解释它人类似乎

永远不可能穷尽对一棵树包含的全部秘密的

准确无误的全然认知。这就是真理的无限性。


对一颗树的认知,尚且如此,对一个人或者对

宇宙中其他存在的认知无不充满无限地复杂性。


而人类用以标识和解释万有的名,这个由语言

文字概念构成和组合成的符号,显然只可能是

对任何存在之全部真实的,某种片面、静止、

孤立一端、绝非全然的最多只是,近似的描述。


真知是名副其实。

全然的名副其实,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极限。


人类只能无限接近名副其实,无限接近真知和真理。可见:


道家和佛学中的无不是空无,无是用来命名

看不见、未知的那个,无限广阔的未知领域。


无在道家和佛学的词汇中,是一个与常人的

观念之无(空无没有)决然不同的专用术语。


有/无、色/空,是专用术语。


道学与佛学用有无、色空来描述一切存在的

两个部分它们完全不同于俗常概念中的含义。


对于看得见的已知之存在,可以用肉眼直接

测量其有,有中有徼,徼是可见之物理特征;


对于看不见的未知之存在用探索玄妙的方法

观其无,无中有妙,妙不可言,却可以感验。


没有科学的东方古代,无中之妙,是需要用

人的身心意灵合为一体,共同去感觉的内容。

道家通过身心修炼,由虚入静,获得了进入

玄妙之境,进入无进入先天与灵合一的方法。


《道德经》第一章明确阐述了老子认知世界

的方法论,是老子观察万有的,“众妙之门”。


在常人眼里天、地、万物、道、名玄之又玄,

充满了无穷无尽难以道说的玄妙,老子却说:


同时进入存在之有无这两个领域,便是解开

天地、万物、道名之中的,所有玄妙的大门。


求真之道,从有入无,见道得道,从无返有,

贯通有无实现有无合一。有无相生同存共造天地万物。


道家通过逆向回归、溯源归一有无合一,通过

致虚极、守静笃、内观自心、回归本我的修炼,

实现个体生命不朽之道化。


我因之将有无定义为,有无是存在之样本空间。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此乃老子认知天地万物、认知名认知真理认知道、走进道的全部路径。


“我将道定义为:道是有无之自然合一。

--《太极与道--为了人间的智慧》1. 《Tai Chi and Tao, the Root of Universe》



颂译:有无之道


常人嘴里谈论的道不可能是永恒的道;

用文字阐述的名,不可能是不变的名。


无,万有未生的状态,称为天地之始;

有,万物已成的状态,称为万物之母;

是以天地万物在有与无之中相生演变。


常怀无之空眼可显微万物无形之妙变;

常怀有之色眼可观察万物有形之徼然;


有无相生相形相随从无到有从有到无。

有无乃天地万物有形无形始终之两面,

同出同入同生同灭同体异名玄之又玄,

有无是观察理解天地万有的众妙之门。



有无相生,善恶相生,智愚相生,正邪相生,

老子自己也不例外,老子的思想,也不例外!


道不可道,名不可名,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常人眼中的无,止于玄,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空)。将这种思维方式,

绝对化、神圣化、大众化、风俗化、行为化,

直接导致了中国人面对真理“不较真”的思维习惯。


对于真理,因为难以言说,只能意会,如是选择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求明辨、不求精准、不求标准。中国人养成了

用否定回避的态度面对真理和辩论,用个人的意会

而不是通过不断完善、可以代代传承、实时改进的

系统理论,用系统科学的思维,来阐明一种思想方法。


无数宝贵的千年绝学都因为口传身授人死灯灭而失传。


中华民族对需要用准确精密的系统理论来阐述的现代科学几乎没有任何贡献,

这种无能和悲哀与中国人不追求精准无误的文字描述的思维方式直接相关吗?


它与固守“道不可道”只意会不言传,这样的思维定式,是否有直接关系呢?


一方面觉悟地认知道不可道,警觉知识的,绝对缺陷性,

谨记那个有缺的苹果恒也!另一方面,不断追求、建立

改善,使认知不断精确升级的文字符号确立的知识体系,

为使人类不停地走向真知而搭建坚实可见、可以行走、通往无限、可供前赴后继的

有缺陷的知识阶梯,

这种观念和习惯,被证明,是个体和人类不断地走向更高级文明,唯一的求真之道!


道不可道,它既是,对存在本真的认知,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信念和思维逻辑。

它明确了走向真理的方向:在不断提升的道、说、论、辩中,在不断否定的过程中,

寻找和接近真知而绝不是将“道不可道”视为不变的教条、指令、智慧、思维定式

用来蛊惑、压迫、愚弄好让大众闭上嘴巴、关闭思想,便于用惟圣是从来为民洗脑。



本章小结


1.语言文字概念无法描述存在之全然和真理


真实和真理,具有无限性。然而人类又必须

通过有缺陷的文字概念去认知、接近、构建、表现存在和真理。

人类不应崇尚和固守任何经典、任何定论

反而应该用质疑的信念和习惯,面对一切!


2.真知 = 已知 +未知 = 有 + 无 


这是一个永恒不竭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无穷的极限过程。

因为,无,包含了无限广阔的未知空间,无穷大的舞台!


从有走向无,从已知,走向未知,走向有无合一,

才可能走向真知与真理。


现实,永远是有缺陷的“苹果”,

人的价值正是在于,觉悟地创造有缺陷的事物的过程中追求完美。


3.链接真知与真理的无,未知,

也是心灵和人独有的最大的舞台,是宇宙的一切奥妙所在。


人生最大的风险,最大的不幸,莫过于,

没有奋不顾身投入无限广阔的未知世界。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